【组员活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讨论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主编 【组员活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讨论组

【组员活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讨论组

2024-07-13 15: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尊敬的各位读者,各位的朋友:大家好!本贴是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辑部在此设立,欢迎大家就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的投稿、审稿、刊发、订阅等相关事宜进行讨论郝秀原Chinese Medical Journal最新消息:2005年SCI期刊影响因子公布: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0.561。各位战友:把您对杂志的看法,对某些论文的意见,告诉我们。如果使用英文撰写的,还有可能登在杂志上。我们希望听到您的声音。Email:[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网络审稿系统试运行:>会议讲义下载

第二期全国医学论文写作研修班会议通知

为提高广大作者的医学论文特别是英文医学论文写作水平,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定于2007年8月24日-26日在北京举办第二期“全国医学论文写作研修班”[项目编号2007-15-01-032(国)]。研修班将邀请国内知名流行病学、统计学家讲授科研选题、科研设计和统计学相关知识,邀请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社长、总编、编辑部主任和有丰富写作经验的专家讲授医学论文各部分的写作技巧,论文写作中的伦理学问题,版权知识,一稿多投、重复发表、二级发表问题,向英文期刊投稿的注意事项,英文摘要的写作以及撰写英文医学论文的注意事项等。此次培训班授予国家级继续教育I类学分8分。有意参加此研修班的同志,请与英文版编辑部孙静编辑联系,地址:北京市东四西大街42号,邮编100710。电话:010-85158320。传真:010-85158333。Email:[email protected]。 请把您的姓名、性别、单位、通讯地址、联系电话、Email等告诉孙静编辑。有关研修班的详情请及时浏览英文版的网站:www.cmj.org。

2007中国普外科中青年论坛参会回执.doc (27.0k)

haoxiuyuan wrote:尊敬的各位读者,各位的朋友:大家好1本贴士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辑部在此设立,欢迎大家就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的投稿、审稿、刊发、订阅等相关事宜进行讨论郝秀原Chinese Medical Journal非常欢迎这样的活动.个人认为国内期刊最大的问题是审稿周期太长,等不起.>

2006184.pdf (76.61k)

讨论一个问题:向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投稿的基本要求中有一条"3份英文稿件,3份中文或中文摘要",是否指既要有中文的,又要有英文的.个人认为这样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量,既然是英文杂志,应该只接收英文稿件,也无需中文摘要.实际上中文和英文的写作上是有很大差别的,也不是简单的一对一关系.如果是简单的一对一关系,那就是中国式的英文.不对之处,请指正.非常感谢不懂就问战友!本刊目前有很大一批中国国内的老专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些专家的英文水平有局限性,可能有中文摘要对于他们阅读英文全文会有所帮助,这一要求相信会随着本刊进一步国际化而变得越来越次要,但目前可能保留下来是利大于弊的,对作者也是如此。中华医学会是全国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自愿组成的依法登记成立的学术性、公益性、非营利性法人社团,是党和政府联系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我国医学科学技术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

中华医学会成立于1915年,现有78个专科分会及321个专业学组,约43万会员和70种医学学术类期刊、1种医学信息类期刊和1种医学科普类期刊。

学会的宗旨是团结,组织广大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遵守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执行国家发展医学科技事业的方针和政策。崇尚医学道德,弘扬社会正气。坚持民主办会原则,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提高医学科技工作者的业务水平,促进医学科技的普及和推广,促进医学科学技术队伍的成长和提高,促进医学科技与经济建设相结合,为我国人民的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本会依法维护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为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服务。

本会的业务包括开展医学科技学术交流:编辑出版医学,科普等各类期刊及音像制品: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开展医学科学技术决策论证;评选和奖励优秀的医学科技成果、学术论文和科普作品;发现、推荐和培养优秀医学科技人才承办政府及有关部门委托的工作任务:开展医药卫生科学技术的咨询服务:推动医学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向党和政府反映医学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和要求。

中华医学会第23届理事会名誉会长为韩启德、吴阶平、会长为钟南山,副会长为吴明江、巴德年、王海燕、白书忠、买买提.牙生、刘俊、祁国明、李兰娟、沈倍奋、金连泓、郝希山、顾玉东、戴建平、***。

中华医学会秘书长由吴明江兼任,副秘书长为韩晓明、罗玲。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历史简介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是中国唯一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英文医学期刊。它源始于1887年创刊的中国博医会报(China Medical Missionary Journal,1907年改名为China Medical Journal)。1932年该刊与中华医学杂志(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的英文部分合并组成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Chinese Medical Journal),直到今天。在一百年的岁月里,全世界几经沧桑,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在时代变迁中坚持出版并不断发展。它是一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医学发展与进步的记录和见证。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100余年的历史可分为六个阶段:

1. 创建时期2. 成长时期3.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时期4. 解放后时期5. ***及其后时期6. 改革开放时期

  1.创建时期(1887-1932)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的前身中国博医会报于1887年3月在上海创刊,是当时中国博医学会(China Medical Missionary Association)的刊物,主编为J. G. Kerr。其初始目的是为教会医院之间交流信息,总结工作经验,撰稿人都是教会医院的外籍教会医生。此刊1907年在中华医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下改名为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主编J. G. Kerr医生早在1854年3月来到广州,曾任广州医院(Canton Hosptial)院长。除了行医和主编期刊之外,他还写了很多著作,如药物手册、外科手术学与生理学等。1891年他在广州创建了精神病院。这个时期有很多教会医生来华,将西医广泛传入我国。18世纪中叶,我国面临着各种烈性传染病的威胁,例如霍乱、鼠疫、天花等,如果有简单的预防措施,不少人的生命是可以挽救的。博医会报着重地反映了这种情况,刊登的内容大多数是有关麻风病、鼠疫、霍乱、痢疾等传染病的报道。当时我国还没有正式的医学院校或护士学校,没有西医文献,也没有预防医学工作。1906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开始创建,随后由美国罗氏基金委员会资助,于1921年正式开学。当时有教师31人,学院的设备与规模在亚洲是第一流的。由于受过现代医学科学训练的中国医生逐渐增加,这个杂志的作者中,中国的西医所占比例逐渐增加。主编Edward M. Merris 1925年在评论中说,协和医学院的医生对我刊的贡献最大,没有他们的支持,几乎难以出刊。从1916年至1921年,此刊开辟***医学文献介绍栏,起到中日医学信息交流的作用。博医会报能够从一个教会医生交流经验的刊物逐渐发展为有相当水平的医学学术期刊,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Edward M. Merris,他在1915-1925年任主编期间作出很多贡献。

  2.成长时期(1932-1941)  1918年11月中华医学会正式成立,同时创办中华医学杂志(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用中英文合刊出版。1932年1月博医会报与中华医学杂志英文部分合并,正式改名为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Chinese Medical Journal),并单独出版发行。当时设两名主编,由林宗扬医生C. E. Lim(北京)及J. L. Maxwell医生(上海)担任。自1932年起编辑部设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林宗扬任主编后,他不懈努力,精心编审,成就很大,刊登的论文经常为欧美医学杂志所引用。1930年每期发行数已在2000册以上,是当时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印的《累积医学索引》(Cumulated Index Medicus)接受编目的仅有的中国医学杂志。由于内容增加,为了方便读者,由1937年起每年改为两卷。撰稿人主要是协和医学院基础及临床各科的医生。此外,上海、成都、广州及武汉等地的医学院与科研单位也提供不少稿件。1936-1940年曾8次出版增刊,有的是国内医学会议专刊,有的是国外知名医学家来华讲学的汇编,如著名免疫及细菌学家Hans Zinsser、病理学家Eugene L. Opie等。复习此期间的内容,可以发现,受过现代医学训练的中国医生完全有能力根据我国的具体问题和条件,进行医学科学研究,而且有出色的成果。这时期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刊出的论文中既有中国传统医学,也有现代医学,水平很高。不少论文至今仍是有价值的参考资料。然而有些意见认为杂志水平提高不能满足广大会员的实际需要或不易于阅读,这说明本刊在30年代就遇到提高与普及的困难问题。本刊当时的评论即指出,关于疾病原因与治疗的知识来自大量的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研究,这些研究不一定都立即或直接有实际效益,此点是编辑人员与读者必须了解的。当时本刊增加了"最新医学文献"(Current Medical Literature)栏,为临床医生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由于当时还没有专科医学杂志,因此本刊数次出版重点学科专号。1932-1941年间***侵华,1937年芦沟桥事变发展为全面抗战,由于编辑部设在协和医学院内,所以受外来干扰较少,保证了稳定及高质量的工作。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后,协和医学院关闭,本刊被迫改在上海出版。

  3.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时期(1942-1948)  本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面临难以克服的重重困难,既缺资金,又少人力,还有避开日伪政府干扰,向三个地区发行的问题,即中国内地、沦陷区及国外。这三个地区之间不能自由往来,为此,本刊分别在上述三处出版。

(1) 上海版:  珍珠港事变发生后,中华医学会执行委员会即决定在上海出版本刊,并推选侯祥川医生为代理主编。1942年3月上海版出刊,由于稿源缺乏,人力物力不足,1942年及1943年各出了6期,1944年出了4期,1945年只出了3期。1942年及1943年所出各期,曾经过私人带出沦陷区,其它各期只能在沦陷区内发行。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于1942年11月1日停止办公,上海版由中国医学出版公司继续出版。

(2) 成都版:  1941年夏北平邮局已不能将本刊发往中国内地。这时,成都有很多医生建议在大后方出版本刊。经驻重庆的中华医学会会长沈克非批准,1942年10月成都版正式出刊,共出3卷。它是在抗战最艰苦的条件下编印的,主编是E. B. Sturthers和邱焕扬 (F. Y. Khoo);成都版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美国援华局及英国情报部的资助。

(3) 华盛顿(Washington D. C.)版:  为了保持本刊国际交流,1943年1月中华医学会执行委员会决定在美国出版华盛顿版,由刘瑞恒医生任主编。1943-1944两年间出刊2卷共8期,其版面尽量保持原样。战时稿件不多,也有一些来自沦陷区,是秘密带至成都又转寄美国的。华盛顿编辑部也曾将国外文献资料寄交成都版发表。

  战后,中华医学会上海总会于1946年在上海重新出版本刊,卷目为64卷,起始为双月刊,1948年改为月刊。

  4. 解放后时期(1949-1965)  全国解放后,本刊编辑部随中华医学会总会于1951年自上海迁京。从此本刊开始了复兴时期。在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和团结中西医的新中国卫生政策指引下,1951年在北京出版,起初为双月刊,1957年改为月刊,稿件来自全国各地。1959年建国10周年大庆时,每期出刊数已达2900册以上,有37个国家及地区的订户,并与30个国家422种医学期刊建立了交换关系。这个时期总编辑先后由热带医学专家钟惠澜教授及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胸外科专家黄家驷教授担任。

  5. ***及其后时期(1966-1979)  "十年浩劫"期间,本刊曾一度改名为中国医学(China’s Medicine),于1966-1968年出版,但其内容大多数为***文件,只有极少数医学论文。幸而后者被编入《累积医学索引》,否则这些为数极少的科学论文也会被人遗忘。1969-1974年停刊六年。1975年复刊后,论文中仍有***套话,作者不署名而用单位集体的名义,常无法寻找文章的真正作者。

  6. 开放改革时期(1979年至今)  1979年建立了新编辑委员会,由黄家驷教授继续担任总编辑,钟惠澜、施正信、曾宪九等教授担任副总编辑,林宗扬为名誉顾问。本刊恢复了它原来的质量和学术水平,并使世界各国医学界重新听到中国医学工作者的声音。不幸黄家驷教授于1984年逝世。1985年11月、1990年4月本刊分别在杭州、南京召开解放以来第二、第三次全国编委会,由原北京医学院副院长、骨科教授冯传汉任总编辑,邓家栋、毛守白、钱贻简、黄国俊、雷海鹏、罗会元、陈宝兴、陆道培、孔华宇教授先后任副总编辑。1987年本刊创刊100周年,中华医学会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当年6月出版了创刊一百周年纪念号。

  1992年CMJ分别获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优秀科技期刊四个一等奖。

  1995年4月本刊第四次全国编委换届会议在江苏张家港市召开。由北京医院名誉院长、心内科专家钱贻简教授任总编,陆道培、戴玉华、孔华宇、陈宝兴、雷海鹏、黎磊石、汤钊猷任副总编。 自1995年开始,本刊应邀参与国际核心医学期刊重点号选题,报道全球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受到国际医学杂志同行及专家们的高度赞扬。

  1997年6月为迎接香港回归,CMJ特辟香港回归专号。香港上百位专家教授撰文,受到海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吴阶平、陈敏章亲自为《香港回归专刊》题词。为庆祝建国50周年,充分反映我国建国50年来的医学成就及进展,1999年第10期特辟为建国50周年专刊,卫生部部长张文康教授亲自撰写刊头文章。

  1997年CMJ分获国家三部委(国家科委、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宣部)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1997、1998、1999年连续三年获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择优资助最高奖。1999年又获国家期刊最高奖项--中国期刊奖。随着《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影响的不断扩大,杂志年来稿量以30%的速度递增,其稿件除来源于国内20余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外,还来源于美、英、日、德、法、比利时、瑞典、瑞士、土耳其、巴基斯坦等二十余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发行为邮发和自办发行。此外还和全世界5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交换项目,交换回原版图书杂志400余种。

不错的想法,不过能在国内的英文期刊发表文章也是不容易吧?发表周期是多长?从投稿到修回的时间?谢谢一般是3个月左右,但因为是邮寄的方式,不是很确切。但我们的网络稿件管理系统应用后,会大大提高发表时滞的。3个月太长了!我们的网上投稿系统很快就能上线了,我会在第一时间把网络投稿的地址告诉的朋友们的。请问中药单体体外抗肿瘤的文章贵刊是否感兴趣?本刊是综合性期刊,报道内容包含了中医和中药,您可以寄来编辑部。呵呵,回复很及时啊,谢谢haoxiuyuan !祝愿Chinese Medical Journal 越办越好!哎,大部分是关系稿,有时真的很无奈!kunlunmt wrote:哎,大部分是关系稿,有时真的很无奈!我觉得不要认为拒稿率高,就说这个杂志黑啊,烂阿等等。我觉得中华医学杂志相对来说,质量还是好的,尤其是英文版的。网络上经常有人抱怨这抱怨那,而很少思考自己的稿子的内容及其水平,这是值得提醒的。我偶尔看过05-06年的一些中华医学杂志(中文)的很多投稿题目,有些看题目就觉得非常不标准,比如***药的神奇疗效等等。这样的题目,我觉得编辑似乎很难认同。就像有些论文说我的方法治愈率100%,副作用0%一样。总之,踏实研究,如实总结,实话实说。正如Onobel版主所说,论文中最好不要有自我评价的内容,如:国内首创,首次报道,等等。p.s.:其实,绝大多数审稿人也很反感看到这种字眼的,评价是需要由其他人来作出的。Onobel wrote:总之,踏实研究,如实总结,实话实说。赞同

另外,我想请教郝编辑几个问题:1.一般贵刊收到稿件后是否给确认函,是通过什么途径?2.另外贵刊是否考虑中药提取物的药理学文章?3.中文摘要对论文的接收与否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文章用英文写好后再翻译成中文感觉很别扭,这样会不会影响reviewers对稿件的评价谢谢

不知道贵刊的审稿会是什么时候开一次.同事的一篇文章投到某个中华杂志,4月份审稿专家就已经将意见返给编辑部了(通过电话询问后知道的),昨天又问编辑部稿件处理情况如何?编辑部说目前还没有召开审稿会,要6月中旬才开.所以从某一方面说中国杂志的审稿周期太长,某一方面还与编辑部的效率有关.个人认为审稿会一周开一次,象一个月甚至更长是不适宜的.请问贵刊编辑部象这样的情况会发生吗?我觉得郝老师能否在此或开新贴讲讲以下几个方面:1、贵刊对相同内容或部分相同的中英文稿同时在不同杂志发表的态度和政策;

2、目前审稿回避(包括对编辑的回避)制度有无?

3、贵刊对审稿人的审稿时间要求是几周?审稿人都能按时审稿并提交comments吗?

4、目前的收稿量大约多少?拒稿率是多少?

--------------------------------------------------------------------提一个个人小意见: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的网页的首页看起来不够整洁,最好能让首页不要太拥挤,那样看起来累。参考>不一定是好意见,仅供讨论。

haoxiuyuan wrote:是这样的,我们应该加快审稿周期,这是我们正在努力的方向。请问是一周还是一个月?或其他时间。tangdl2000 wrote:请问是一周还是一个月?或其他时间。tang兄,一周的要求太严格了,尤其是对于一个综合性杂志。我个人认为从投稿到审稿意见返回,8周还是算合理的。我的意思是指审稿会或叫定稿会。就是说审稿人意见已经返回到了编辑部,而编辑部并不是立刻根据这些意见给出“接收”“返修”“拒绝”,然后通知作者。国内的杂志通常是集中处理,我知道的就有杂志社一个月开一次这样的定稿会,常务主编及其相关人员做下来给每篇稿件一个最终意见。而国外通常是收到审稿人的意见后立刻给出最终意见。例如某杂志社的定稿会是每月1号靠,如果你的文章的审稿人意见是5月2号到达编辑部的,那么意味着要知道最终结果就必须等到6月1号的审稿会。tangdl2000 wrote:我的意思是指审稿会或叫定稿会。就是说审稿人意见已经返回到了编辑部,而编辑部并不是立刻根据这些意见给出“接收”“返修”“拒绝”,然后通知作者。国内的杂志通常是集中处理,我知道的就有杂志社一个月开一次这样的定稿会,常务主编及其相关人员做下来给每篇稿件一个最终意见。而国外通常是收到审稿人的意见后立刻给出最终意见。例如某杂志社的定稿会是每月1号靠,如果你的文章的审稿人意见是5月2号到达编辑部的,那么意味着要知道最终结果就必须等到6月1号的审稿会。深有同感。我有1稿子审稿人1月审完。问编辑说审稿人的意见很好,但要等3月后开定稿会才能决定haoxiuyuan wrote:正如Onobel版主所说,论文中最好不要有自我评价的内容,如:国内首创,首次报道,等等。p.s.:其实,绝大多数审稿人也很反感看到这种字眼的,评价是需要由其他人来作出的。说的极是。不过写上有时也是管用的。我师妹的一篇文章中出现了两次首次报道,结果部分与实验部分有明显的不一致,发表在了一个接近3分的杂志了。呵呵,怎么发言的战友少了这几天由于网络问题,可能登陆比较困难,今天好多了此外,感觉中华医学杂志收录的国外作者的文章太少,应该加强宣传,引进一些国外的优秀论文,或邀请一些专家撰写专题综述gaalaa,谢谢!gaalaa wrote:此外,感觉中华医学杂志收录的国外作者的文章太少,应该加强宣传,引进一些国外的优秀论文,或邀请一些专家撰写专题综述走出去,引进来。观当今national的综合性杂志,英国医学杂志,JAMA等等无疑是处在第一流的。究其为何,我想不外乎本国总体科研实力,国际性大学会支持,拥有最强的编辑和审稿队伍。中华医学杂志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缩小与它们的差距:审稿队伍的建设;编辑的效率和规范;以在外优秀华人为起始目标,吸引更多国际稿源;扩大在亚洲的影响力;杂志的各项制度尽量与国际接轨;要重视网络和网站的作用--这就是第一形象问题。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